随着新学期的开始,许多学生开始申请助学贷款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然而,这也成为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机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助学贷款诈骗手段及防范措施。
一、常见诈骗手法
1.开设虚假网站:诈骗分子会制作与官方高度相仿的虚假助学贷款网站,诱导学生及家长提交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2.冒充官方人员:诈骗分子会冒充学校老师、银行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或申请助学贷款的名义,诱导学生缴纳费用或提供个人信息。
3.冒充银行、金融机构人员:诈骗分子冒充银行或金融机构人员,诱导学生办理低息助学贷款,不明真相的学生一旦按照其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就会掉入“校园贷”的无尽深渊。
二、预防诈骗措施
1.核实信息
接到声称是学校或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时,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不要直接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
2.保护个人信息
不要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尤其是不要通过电话或短信提供这些信息。
3.警惕陌生链接
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更不要在陌生网站上填写个人信息。
4.下载反诈APP
建议下载并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以便及时获得诈骗预警和举报功能。
三、案例警示
案例一
2024年2月,宁德市的大学生黄某接到自称“微粒贷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黄某的学生贷款账户需要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在骗子的诱导下,黄某下载了某视频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随后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6万余元。
案例二
在2024年8月,易同学因申请助学贷款而加入了一个咨询群。群内一个自称“某区教育局”的陌生人通过QQ语音通话和共享屏幕的方式,以银行卡限额需要转账提额为由,诱骗易同学进行扫码转账。易同学前后转账8次,共计被骗6048元。
案例三
在2024年8月27日,一名家长罗某在为女儿办理助学贷款时遭遇了诈骗。一名自称“资助中心陈老师”的陌生人通过QQ添加了罗某为好友,并利用家长对子女教育资助的迫切心理,逐步诱导罗某放松警惕。骗子要求罗某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并以罗某家庭不符合直接申请助学金条件为由,提出需要增加银行流水以提高申请成功率。罗某按照对方的指示,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在电商平台购买电子卡等方式,不断向骗子转账或消费,最终被骗走1万六千余元。
案例四
小丽是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新生,然而,面对高昂的学费。小丽的家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得知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小丽迅速开始了申请流程。后来,小丽接到了一个自称学校人事处刘老师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了小丽的姓名、申请金额、申请时间等信息。这些都让小丽信以为真,随后按照要求向对方提供了验证码。不久后,小丽的银行账户便遭遇了盗刷,原本用于支付学费的4000元也被一扫而空。
(以上案例和防骗提示仅供参考)
聊城大学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同学们,关于助学贷款的每一个进程都会在聊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官方公众号发布,一切通知都以学校官网、学校官方公众号和本学院辅导员下发的为准,不要相信任何陌生人!